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4日讯“这两张健康教育处方是我们医院对公众进行健康科普的历史‘见证’。”“五四”青年节当天,武汉市第三医院健教科专门给青年医生上了堂“传承课”,“课本”就是医院档案室里两张珍藏的60多年前的健康教育处方。
(相关资料图)
这两张健康教育处方都是武汉市第三医院保健科印刷发放的,一张是1958年12月印发的《预防痢疾》健康教育处方;一张是1959年2月印发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健康教育处方。据该院保健康负责人介绍,1952年全国启动爱国卫生运动,医院针对不同时期的流行性疾病都会为就诊和住院患者提供预防流行病的健康教育处方,这两张保存下来的健康教育处方就是为了预防当年的流行性疾病专门印发的。
武汉市第三医院档案室里珍藏的60多年前的健康教育处方。
武汉市第三医院珍藏的60多年前的健康教育处方。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两张处方上的内容非常详尽,不仅描述了疾病的具体症状,还对如何预防、如何治疗用药进行了详细描述。在当时的情况下,用这种清晰明了的宣传单很好地在群众中进行了健康教育科普。
持之以恒对大众进行健康科普教育,已经成为一代一代三医人帮助公众做好健康管理的使命传承。
当天,首义院区消化内科医生占婷加上了刚刚准备出院的陈阿姨女儿的微信号。陈阿姨刚刚做完肠息肉手术,占婷不仅在陈阿姨出院时在老人的出院资料里放上了预防大肠癌的健康教育处方,还添加陈阿姨女儿的微信,对老人近期的术后注意事项进行了个性化解答。从老人出院后该吃什么食物、吃什么药品到什么时候进行复查,占婷都有问必答。
“当年的通讯不发达,健教处方只是一张纸。现在利用网络我们医生可以随时随地为患者提供健康科普,帮助患者少生病、健康生活。”占婷表示,以后会沿着老三医人的健康科普传统将健康科普这件事持续下去。
据了解,近年来武汉市第三医院在科普形式的创新和科普内容的推广上一直秉承全人群、全周期和全覆盖的原则,形成了院—科—个人三级健康科普体系。医院加强与32家医联体单位的合作,组建健联体,以医院为中心,辐射周边学校与社区。科普传播形式包括专家义诊、健康课堂与科普直播、疾病日宣教、住院床旁宣教、候诊区宣教、志愿者宣教等;科普硬件建设包括覆盖全院区科普展板﹑科普折页等;科普软件包括官方宣传矩阵发布的科普文章、视频、动漫、流程图等;科普社群包括患友会﹑病友群等。
凭借多学科综合优势,医院建成了多科专家汇聚、多年龄段分布的科普专家矩阵:肛肠科医生李全富的粉丝量超百万;中医科丁晓明、妇科医生朱争艳、儿科医生丁淑娴等一大批医生在网上做健康科普;分泌科护士纪巍用系列剧形式纠偏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常见误区,幽默的风格独具一格……
(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江泓颖 陈舒)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